tel咨询电话:15132854000
tel_m

  作者:王双(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市场主体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的力量载体,市场主体不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和魂,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习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出了关于如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断,这是习经济思想关于市场主体的集中呈现和生动概括,不仅为市场主体这一经济发展的首要载体指明了发展趋势,更是为高水平发展夯实微观基础提供了实践总结和理论来源,体现出习经济思想科学深邃的精神内涵和朴素无华的理论品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市场主体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及如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逐渐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略,增强公有制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同时,极大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活力。2012年至2021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公司数比重由79.4%提高到92.1%,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

  习强调,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就是保社会生产力,既利在当前,更功在长远。激发各种市场主体活力,就是要给多元市场主体留足发展空间,激发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让各种市场主体自由发展,形成百舸争流、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保持多元主体所有制结构的稳固性,不是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数量和规模的绝对优势,而是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增强国有经济创新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高技术战略性等重要领域占主导地位,在推动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中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与此同时,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竞争性市场领域,放宽对民营经济的管制与束缚,降低进入门槛,向民营经济开放更多的行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的动态优化作用,使得各种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汇聚起形成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巨大动能。

  二、发挥企业家的主动性创造性,让企业家成为激发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的最活跃因子

  企业家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要素资源,是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习强调,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让企业家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就要认可企业家的贡献,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更有效的保障,从法律层面保护企业家的基础性财产权、创新专利以及其他创新收益。建立接纳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完善容错机制和帮扶机制,包容企业家的弱点、宽容创新者的失败,给遇到困难的企业家“雪中送炭”、帮助遭遇失败的企业家东山再起。支持企业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不断提升把握国际市场动向和需求特点、把握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基础上,敢于、勇于、乐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承担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使命,引领我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实践证明,市场主体与营商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充满市场主体活力不仅是一流营商环境的“因”,亦是一流营商环境的“果”。从本质上看,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市场主体本身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市场主体越有活力,表明以市场主体为主要载体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环境越良好,同时,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让市场对各类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向及结构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各类主体自由竞争提供公平有序、开放融合的统一市场。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说到底就是以优质公共服务让企业家不断增强信心,稳定企业家心无旁骛干事创业的良好预期,让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通过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为各类企业更好参与市场竞争和合作扫清障碍。面对市场主体的生存困境和发展诉求,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目标导向,通过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确保激发活力、纾困解难的有效政策能够直接惠及各类主体。

  在百年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影响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发展更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习指出,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面对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市场主体练好内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将创新发展转化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生动能。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水平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相关产品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案例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