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咨询电话:15132854000
tel_m

—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高清 —

牛牛体育足球直播高清

  八里台立交桥,始建于1985年,位于中环线与卫津路交口处,是天津市中环线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天津首座城市互通式立交桥。

  八里台立交桥,建成至今已有28年,它不仅承载了天津城市建设的荣耀,更在津城人们心中保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如今,位于和平区、河西区和南开区交界处的它,依然是全市最繁忙的立交桥之一。

  此次大修将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将大修时间定在七八月份?大修期间相关道路的交通如何安排?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随着使用年数的限制的增长,八里台立交桥的种种桥梁病害不断出现和加重。市道桥处桥管一所所长李民介绍说:“桥梁存在安全风险隐患来自多个角度。使用年数的限制已久且处于市中心高峰路段,车流量密度大、频次高;超高车辆多次对第三层立交桥桥梁撞击,导致混凝土脱落,钢筋折断,桥体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多年来受季节影响,边廊翼缘板碱蚀严重;景观灯等桥梁附属设施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磨损。”

  李民介绍说,此次大修共涵盖12项工程,包括更换F线跨损坏T梁、更换全桥地袱、T梁翼缘板维修、改性沥青伸缩缝更换为钢伸缩缝、桥梁碱蚀混凝土维修、T梁横隔钢板补焊、局部桥面混凝土维修、桥梁铰缝混凝土维修、桥台盖梁裂缝修补、钢伸缩缝混凝土裂缝修补、更换支座和增设限高架等。

  记者了解到,八里台立交桥的“伤病”中,最主要的是车辆撞损造成部分结构出现严重的“内伤”。市道桥处桥管一所副所长毕胜和记者说,此次维修加固工程中最重要工程就是将复康路主桥跨越卫津路主桥的第20跨10片T梁全部拆除更换。新梁采用后张预应力T梁,更加坚固,同时高度由原有的1.3米缩减到1.2米,给桥下原有的4.5米净高又增加了一定的空间。

  作为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可谓是“内外兼治”。除了对桥梁结构方面的修缮,还将对桥面局部不平顺、桥下混凝土碱蚀脱落等部分做维修,同时对立交桥防撞护栏进行提升美化,提高桥梁耐损性、美观性。现场实施工程人员和记者说,为确保地袱更换期间桥梁下方行人及车辆的安全通行,目前已在4个匝道架设了16个脚手架防护平台,此次共需更换地袱护栏和景观灯3600米。

  据介绍,施工内容还包括将448.97米沥青伸缩缝更换为钢伸缩缝,“主要是更换在匝道与主桥的连接处的沥青伸缩缝。由于北方温差较大,易发生塌陷,更换钢伸缩缝后可大大降低因此带来的病害。”记者还了解到,此次施工将增设4处限高架,分别位于卫津路和复康路一层路面,以避免立交桥二层受到超高车辆的剐蹭和撞击。

  记者获悉,8月1日起,对第三层桥梁进行断交封闭施工,计划8月31日完工。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将对中环线方向断交。断交施工期间,小型车辆可利用桥下道路通行,中环线方向右转车辆及卫津路直行方向车辆不受施工影响。

  毕胜和记者说,之所以选择在当前施工,原因主要在于“经过调查,暑期学校放假期间,道路交互与通行流量相对较少,这一期间施工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通行带来的影响。8月31日,维修加固工程将全部完成,以畅通的交通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记者了解到,根据导行方案设计,将把聂公桥与平山道交口处交通栏杆打通并增设信号灯,车辆可利用周边的庆丰路、水上北路和平山道、气象台路进行绕行。以复康路方向来车为例,可提前从庆丰路转至水上北路,通过聂公桥后转入平山道,再经由气象台路回到吴家窑大街。此外,还能借助现有桥梁匝道进行导行。具体采取何种方案,可关注市交管部门最终出台方案。受施工影响,部分公交线路也将做调整。目前,市客管办正在组织公交企业,按照交管部门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道路巡查并研究线路走向的调整措施。

  为加快工期,目前维修加固工程24小时昼夜施工。“一种原因是加快进度,尽早让八里台桥恢复通行;另一方面,利用夜间施工对交通影响也更低。”毕胜表示,夜间施工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也想让他们能理解支持。“我们尽量合理的安排工期工序,将部分噪声小的工序放在夜间进行;伸缩缝在夜间施工,白天铺设钢板,避免影响交通;局部桥面混凝土修补,采取局部车道断交进行实施工程。”

  记者了解到,在改造的最初方案中,地袱施工采用半幅施工方式,施工时占用三米行车道,将剩余的车道分为上下行。但由于八里台立交桥交通流量巨大,因此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施工占用车道缩减至两米。

  目前正值雨季,维修施工受到了一定影响。毕胜介绍说,“我们专门安排了安全人员把关,尤其在用电等方面保证保护措施落实到位,将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实施工程质量和进度。”

  “人们当时把中环线比作一道彩虹,而八里台立交桥就是彩虹上的一颗明珠。因此,中环线西半环通车时剪彩仪式,就选择在八里台立交桥下举行。”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朱兆芳时任中环线西半环道路专业负责人,她回忆说,中环线的建成轰动一时,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前来学习取经。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震后重建时期,天津市道路交互与通行设施已不足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为解决当时交通出行难问题,1985年率先启动了中环线西半环工程。“当时经济、交通条件比较艰苦,没有能力修建很多立交桥。八里台立交桥作为西半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天津的首座城市互通式立交桥。”朱兆芳回忆说,1985年1月8日确定了西半环的方案,7月1日实现了全线通车。“当时来说,工程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都是从没有过的。”

  资金有限,钱要花在刀刃上。朱兆芳和记者说,选择在八里台建立交桥,主要是当时交通条件需要。八里台立交桥东西方向全长847.62米,桥面高度12.97米,南北长495.984米,桥面高度6.99米,现状桥梁地袱长度为3600米,立交桥面积34600平方米,其中桥梁结构面积为23120平方米。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八里台立交桥占地7.4公顷,设计为三层扁平状苜蓿型立交桥,投资2400万元,在当时算一大笔投资。

  朱兆芳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八里台路口相交道路路面较窄,车辆在这一路口通行缓慢,虽然当时机动车数量拥有量还不高,但这一路口也常常会出现200米以上的压车。根据当时的交通调查,高峰期每小时实际通过车辆数为920多辆,折算成标准车流量(PCU)为1567辆/小时,而根据当时的车道布置,通行能力为1722辆/小时(PCU),已经接近饱和状态。据测算,73%的通行车辆在八里台路口都需要停滞等待。此外,当时自行车作为人们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通行数量也十分惊人,高峰时自行车流量也达到了16611辆/小时。

  实践证明,随着八里台立交桥的建成,这一区域的交通拥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据统计,通车后的第二年,八里台立交桥机动车流量已达到了1932自然辆/小时,折合成标准车车流量3284辆/小时(PCU),比之前增加了2.15倍;通行能力更是提高到10403辆/小时(PCU),增加了6倍多;车辆通过路口的速度也由之前的8公里/小时,提高到了47公里/小时。

  “当时地下管线不少,拆迁难度也较大,因此最后的设计的具体方案是扁平状苜蓿型立交桥。尽管当时经验不足,但设计仍有不少的特点,例如,在匝道设计中,采取了架空的方式;根据景观要求,首次在立交桥上使用高杆灯。”朱兆芳坦言,八里台立交桥的设计和建设当时处于摸索阶段,为后来的桥梁设计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借鉴。

  她告诉记者,根据最初的设计,立交桥最底层是用于非机动车通行所用,但考虑到未来机动车的发展,设计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例如,一层桥下净空为3米,让机动车也可从桥下通行,而同期建设的一些桥梁一层净空为2.5米左右。目前看来,这一设计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桥下原来是环岛设计,通行能力有限,后来桥下辅道进行了拓宽并改造为红绿灯路口,有效改善了桥下机动车通行的效率。”

  记者了解到,根据交通流量调查显示,2004年八里台立交桥通行流量达到了10414辆/小时(PCU);2010年通行车辆达到了14420辆/小时(PCU)。如今,车流量更是远超出设计能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机动车辆,如今的八里台立交桥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朱兆芳认为,“要充分的发挥老设施作用,让它们延年益寿。目前,八里台立交桥总体质量状况良好,没有必要全部拆除重建。应该通过科学的交通组织,利用周边道路合理分流流量,控制流量在立交桥能承受的通行能力范围内,通过给桥梁降负确保安全使用。”本报记者胡晓伟本版照片本报记者张磊实习生潘立峰摄

相关产品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相关案例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